首页 资讯 正文

院前医疗急救这件事,为什么要立法

体育正文 159 0

院前医疗急救这件事,为什么要立法

院前医疗急救这件事,为什么要立法

潮新闻 记者 王逸群(yìqún) 蒋欣如 在接到120呼救后,出车、抵达、开展救治,这一过程被称为“院前医疗(yīliáo)急救”。5月(yuè)27日至30日召开的浙江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,初次审议了(le)《浙江省院前医疗急救条例(草案)》。 浙江为什么要为院前医疗急救(jíjiù)立法? 此前,针对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,浙江卫健系统持续提升院前医疗急救(jíjiù)工作水平。2024年(nián)11月,省卫健委等14个(gè)部门联合出台了院前医疗急救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,对加强体系建设、服务能力建设、数字化改革等六大方面23项具体(jùtǐ)举措作出规定。 “虽然已出台相关政策(zhèngcè)文件,但仍有无法解决的问题,国家层面目前没有法律,需要通过地方性(dìfāngxìng)立法破解(pòjiě)。”浙江省卫健委医政药政处相关负责人说。 比如(bǐrú)社会公众急救的免责、表彰和(hé)奖励。对生死线上的患者来说,黄金抢救时间(shíjiān)窗口就几分钟,第一目击者的作用可能比急救医生更关键(guānjiàn),虽然民法典对公众急救有一定保障,但由于国家层面没有相应专业性法规,社会公众仍存在部分(bùfèn)“不愿救、不敢救”的问题。该(gāi)负责人表示,为社会公众实施紧急救助设立法规依据,解除后顾之忧,有利于填补医护人员到场前的空窗期,提高后续救治成功率。 像(xiàng)这样可以通过立法提升的院前医疗急救成功率空间还有(háiyǒu)很多,相关(xiāngguān)从业人员的激励保障机制就是其中之一。全省目前共有(gòngyǒu)1万多名相关从业人员,但工作职责压力较大,职业发展前景、待遇和激励机制等还有待提升。 “尤其是调度员这个岗位,可以说(shuō)是整个急救过程中的指挥官。具备医疗知识,经验丰富的专职调度员,是院前医疗急救的关键力量之一。”该(gāi)负责人(fùzérén)希望通过法规完善这一群体的待遇保障,打造稳定过硬的人才队伍(réncáiduìwǔ)。 立法需要成熟的(de)时机。为院前医疗急救立法,代表浙江在该领域已经积累了(le)一定实践经验做法,同时,老百姓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也有(yǒu)了更(gèng)高期待。立法要想切中要害,离不开大量基层实践。事实上,在前期实践探索中,全省很多探索都成为重要参考。 比如,2023年省委改革办在嘉善、瑞安推出(tuīchū)的(de)“院前急救一件事”微改革,破解公众参与度不高、救助站点(zhàndiǎn)布局不合理等问题,也对立法起到了积极作用。 在嘉善,2024年县域院前急救(jíjiù)(jíjiù)平均反应时间7.88分钟,全县经120救治(jiùzhì)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达30.21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这背后是(shì)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,其中“村村救”志愿者(zhìyuànzhě)队伍是重要一环。嘉善制定志愿者准入标准,明确志愿者日常待命、执行任务、救助成功等各环节的补助(bǔzhù)保障政策,并对志愿者开展专业化(zhuānyèhuà)医疗救助员职业技能项目培训。此外,全县还(hái)设置了25个培训点,将应急救护“第一反应人”机制覆盖到学校教师、公交司机、养老护理员等重点岗位。 地处山区的(de)瑞安人口分(fēn)散,却通过优化布局,将院前医疗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从11分04秒(miǎo)缩短至8分57秒。考虑到(dào)不同镇村在急救站点布局、资源配备和(hé)服务能力等方面(fāngmiàn)差异明显,瑞安由市120急救指挥中心、市人民医院牵头,按照响应速度和人口覆盖范围布局19家急救站点,分别分布于各(gè)县级医院、乡镇卫生院(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)等地,推动医务人员等优质急救资源下沉,打破了原来各急救站点小、散、弱及各自为战的局面。 省人大常委会相关专工委负责人(fùzérén)表示,后续将继续完善条例草案,以高质量立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(de)新要求新期待。
院前医疗急救这件事,为什么要立法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